恩平工業園是恩平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圖為恩平工業園大槐集聚區。
恩平產業集聚優勢日益明顯。圖為廣東艾普升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廠房。
恩平市積極構建中心城區環境框架,推動中心城區提質擴容,大力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新城拔地起,老城換新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圖為恩平城區新貌。 馮峻峰 攝
企業投資興業,產業興旺發展,最重要的是選對投資的熱土。
今年1-8月,恩平市累計引進工業項目55個,同比增長450%;計劃投資275億元,同比增長1427%。越來越多企業選擇來恩平投資興業,匯聚恩平組團發展。這是恩平招商引資工作的豐碩成果,也是恩平優質營商環境的有力體現。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十年來,恩平全市上下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全力提升服務質量,優化營商環境,培植投資沃土,“騰籠換鳥、筑巢引鳳”,吸引了一大批優質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集聚了澎湃能量。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胡偉杰 譚錦波(署名除外)
A 有“顏值”有“內涵”的千年古邑
一座城市的吸引力,與她的“顏值”和“內涵”息息相關,這也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恩平,一座有著1800多年深厚歷史沉淀的文化古邑,一座人杰地靈、英才輩出的活力之都,一座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之城。恩平全市總面積1698平方公里,總人口50多萬,有旅居海外的僑胞及港澳臺同胞52萬人,是全國著名僑鄉、“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的故里。
恩平市堅持“揚長補短強基、守正高標發展”,舉全市之力抓好“增總量、調結構、提速度、優服務”四項工作,全面落實“創建省文明城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城市”三項任務,城市更美了,青山更綠了,文明蔚然成風,人民群眾幸福感和城市吸引力不斷提升。
十年來,恩平市積極構建中心城區環境框架,推動中心城區提質擴容,大力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新城拔地起,老城換新貌,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錦江國際新城從無到有、日漸繁華,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新城中心。金沙時代廣場、御景灣廣場、江南富灣、御錦瓏灣、碧桂園世紀城等一批大型城市綜合體、精品樓盤項目在十年間陸續拔地而起,響水龍潭森林公園、錦江公園、西門濕地公園等一大批休閑場所美麗綻放,恩平的城市框架不斷拓展,城市配套日益完善,百姓生活日益豐富。21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順利推進,為城市美化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十年來,恩平市全域旅游蓬勃發展,硬件、軟件實現全面大升級,恩平是全國首個“中國避寒宜居地”,也是“地熱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溫泉之鄉”“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十年接待游客突破50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300億元,連續多年榮獲“省旅游創新發展十強縣(市)”稱號,成為國內外眾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十年來,恩平市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城市品位、市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文明新風吹遍僑鄉大地。新圖書館、新博物館等一批文化項目建成運營,增添城市書香;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3條、省文明鎮1個、省文明村2條、省文明單位4個、省文明家庭1戶;有4人獲評“中國好人”,有11人獲評“廣東好人”;累計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1.8萬余場,打造“文明集市”“鄉村大喇叭”“田間課堂”理論宣講“網上行”及“關愛小候鳥”暖僑志愿服務等文明實踐品牌項目,好人好事頻繁涌現……
十年來,恩平市旗幟鮮明保護好每一片“恩平藍”“恩州綠”,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4條村成功獲評“國家森林鄉村”,成功創建響水龍潭、鰲峰山2個省級森林公園,先后創建大田、那吉、橫陂、牛江4個省森林小鎮,其中,大田鎮、那吉鎮、橫陂鎮入選“全國最美森林小鎮100例”。有Ⅰ類標準水源、珠三角最大的水庫——錦江水庫;珠三角唯一的原始次生林——七星坑省級自然保護區;珠三角面積最大的紅樹林——鎮海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
B “承東啟西”交通區位優勢凸顯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一座城市的區位優勢和交通網絡,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
恩平市位于粵港澳大灣區西南端,瀕臨南海、毗鄰港澳,是大灣區連接粵西“承東啟西”的門戶樞紐,區位優勢明顯。為搭建更為快速暢順的交通網絡,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十年來,恩平市搶抓發展機遇,大力推動內聯外通交通網絡建設,一系列重點交通項目建成通車,打通了城市發展的“大動脈”,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國道、軌道交通“三位一體”的交通格局,著力凸顯“承東啟西”的交通區位優勢,加快融入大灣區“1.5小時生活圈”,不斷拉近與大灣區的時空距離。
江湛鐵路于2018年7月通車,是粵西通往珠三角的重要節點,目前已開通恩平到廣州高速鐵路雙向班車,進一步方便企業、群眾出行。江湛鐵路恩平站60分鐘直達廣州南站、100多分鐘到達深圳北站,距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江門港100公里,距廣州白云國際機場200公里。江湛鐵路還在大槐鎮設立貨運站,恩平市是該鐵路沿線唯一一個設有客運站和貨運站兩個站場的縣級單位,為恩平市參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融合發展奠定了重要的交通基礎。
沈海高速公路和國道G325線縱貫恩平全境,高恩高速公路、中開高速公路、開春高速公路、開陽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斗恩高速公路已列入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一體化規劃。如今,黃茅??绾Mǖ?、深江鐵路等項目陸續動工建設,建成后將進一步拉近恩平與深圳、香港、澳門的時空距離,推動恩平市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此外,恩平水運便捷,恩平港是廣東省9個直出試點港之一,現有生產泊位3個,可停泊3000噸級駁船。
C 貼心高效服務成招商王牌
如果你問落戶恩平的企業為何選擇恩平,貼心高效的政務服務是答案的第一高頻詞。
多年來,恩平全市上下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落實“首席服務官”“五個一”工作機制,努力當好新時代招商引資工作的“一號服務員”和“金牌店小二”,通過推動中小微企業訴求快速響應平臺落地見效,開展恩平市領導暖企行動,開設“辦不成事”窗口等,用一項又一項實實在在的舉措,不斷推動政務服務升級,積極幫助企業減負紓困,實行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媽媽式”服務。貼心政務服務深入人心,“一號服務員”“金牌店小二”和“媽媽式服務”成為恩平市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恩平市全面推行“拿地即動工”模式,落實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實現18個月轉化期,推動項目轉化全面提速。形成項目18個月轉化路線圖,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流程每個審批階段,明確辦理時限及牽頭部門,簡化優化審批環節和壓縮時限,減少審批中反復提供的申請材料,合并辦理審批事項,做到能減則減、應簡盡簡。深入推行項目“一條龍”服務,設立“首席服務官”,項目一簽約便全程跟蹤服務,代辦項目在商務、供地、建設和投產等各個環節的各項手續。對“簽約未開工、開工未竣工、竣工未投產、投產未達產”四類項目,實行清單式銷號管理,落實精準幫扶措施,促進項目加快落地建設、早日投產達產。
破題低效用地,是恩平市實現“騰籠換鳥”,提升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重要舉措。自今年2月24日恩平市召開低效產業土地綜合整治誓師大會以來,低效產業用地整治提升工作專班迅速行動,通過協商收回二次招商,加快批而未供土地招商、出租和增加投資等方式,大力推動低效產業土地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為項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撐。據統計,截至9月28日,恩平市累計盤活低效產業用地42宗,盤活低效產業用地195.45公頃(2931.68畝)、空置廠房面積約16.7萬平方米,完成全年整治提升任務的97.7%。利用這些盤活的寶貴土地資源,恩平市實現“騰籠換鳥”,共引入產業項目39個,包括恩大智造產業園、紅牌集團智能廚電科技產業園等一批優質項目,計劃投資總額約132億元。
貼心周到的政務服務,企業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岸髌接幸蝗河邢敕?、干實事的干部,與企業踏實做事的方式和共贏發展的理念相契合。事實證明,當初選擇恩平的決定是對的,我們實現了‘一年破億、連年倍增’的產值規模。這離不開恩平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離不開全程貼心、暖心、給力的政務服務?!痹诮衲?月10日于深圳舉行的“中國航空之父”馮如故里無人機產業對接會暨2022恩平(深圳)投資推介會上,恩平市智能裝備行業協會會長、廣東艾普升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康利分享了企業在恩平的發展體會,呼吁更多客商前來投資興業。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投資推介會共有28個項目簽約落戶恩平,累計投資總額超130億元。
D 打造“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
“2022年江門市政務服務標桿大廳”“2022年廣東省縣(區)級標桿培育政務服務中心”……掛在恩平市行政服務中心的一塊塊牌匾,展示的不僅是榮譽,更是廣大企業、群眾對恩平政務服務水平的贊譽和信心。
2012年12月12日,恩平市行政服務中心掛牌成立,十年來一路成長,見證了恩平政務服務從繁到簡、從粗到優的蝶變過程。
恩平市行政服務中心總建筑面積11456平方米,辦事大廳約6000平方米,進駐26個部門單位,設116個辦事窗口,集中辦理1076項政務服務事項,“綜窗受理率”達100%。2021年受理審批事項16萬多件,2022年1-6月受理審批事項5.9萬件,其中承諾辦結事項2.1萬件,即辦事項3.8萬件,即辦率達到63%,企業和群眾滿意度較高。
審批部門集中辦公,群眾辦事不用再多頭跑。各個審批部門集中在恩平市行政服務中心,目前已完善“1(市級)+11(鎮街)+174(村、社區)”三級實體辦事大廳,基本實現“一門集中、一窗辦理”。
辦事流程無紙化智能化。恩平市行政服務中心辦事大廳設置21個綜合服務窗口,實現了“互聯網+政務服務”和審批服務便民化工作,實現了“開辦企業1天辦結”。
基層服務足不出戶,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目前,恩平全市154條行政村均投放“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可辦理183項服務事項和3項金融服務事項,讓群眾辦事不出村。截至今年8月底,“粵智助”政府服務自助機辦理服務事項3.7萬多件次,累計服務基層群眾2.5萬多人次。
辦事方式主動服務,群眾辦不成事有人幫。為解決群眾辦事遇到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痛點”,讓群眾的困難有處申訴,今年7月26日,恩平市在行政服務中心設立“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專門受理企業、群眾在辦事過程中遇到的“不給辦”“很難辦”“不好辦”“辦不了”等問題,讓群眾辦事不白跑、有人幫。
E 構建“五星級”產業發展平臺
筑巢才能引鳳。要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高品質的產業發展平臺。
恩平工業園是恩平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十年來,一家家企業在這里落地生根,廠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艾普升智能裝備、升泰昌·粵海(恩平)智造加速器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集群在這里騰飛。2019年,恩平工業園首次獨立考核被評為省五星級服務園區,2020年被認定為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是名副其實的“五星級”產業發展平臺。
恩平工業園總規劃面積約889.07公頃(13336畝),其中核心區約414.93公頃(6224畝),于2009年6月被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2015年12月,經省政府同意,對圣堂、大槐、東成三個片區共約474.13公頃(7112畝)依托恩平工業園核心區帶動設立產業集聚發展區;產業定位為智能裝備制造、演藝裝備、小家電和新材料產業。
經過多年建設,園區生產生活配套完善,建有商貿中心、污水處理廠等配套設施,以及教育、醫療衛生和生活配套資源。園區積極搭建中小企業孵化基地、產品檢測中心、電商服務中心等全流程生產服務公共平臺,設有智能精密加工中心、全省首家省級電聲產品檢測站,全力為企業服務,推動創新發展。目前,園區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家、省重點實驗室1家、省博士后工作站2家。
恩平市出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意見》《恩平市促進科技創新發展扶持辦法》《恩平市招商引資獎勵實施辦法》等扶持政策,入園企業除享受廣東省產業轉移有關優惠政策外,還可享受恩平市扶持企業發展的投資優惠政策。此外,入園企業股改上市,可享受政府的上市扶持獎勵。
恩平工業園的基準地價,工業用電、工業用水價格,污水處理費,人才大廈租金均較珠三角其他城市具有明顯優勢。落戶園區的項目,在報建過程中涉及本市行政事業收費的,除國家規定統一征收的稅費外,還可享受9項“零收費”優惠。此外,恩平市在企業用地、勞動用工、員工子女就學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
隨著園區的不斷擴容提質,越來越多企業落戶其中,為恩平經濟發展帶來強勁動能。截至目前,恩平工業園共引進項目210個,總投資約278.6億元。尤其是“十三五”以來,恩平工業園實現了高速發展,招商項目的數量和質量均實現歷史性突破,成功簽約引進工業項目111個,總投資約212.5億元,超億元項目63個,其中超5億元項目9個,超10億元項目1個,超20億元項目1個,超30億元項目1個,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轉移51家。2022年1-8月,恩平工業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04億元,同比增長1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77億元,同比增長13.2%;工業投資實現23.1億元,同比增長43.9%。
F 產業集聚優勢進一步顯現
園區在提質,項目在落戶,產業在集聚。
十年來,恩平市積極構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食品飲料等新興產業,全面提升紡織服裝和陶瓷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呈現新興產業強勢崛起,傳統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傳統”與“新興”齊頭奮進的良好發展態勢,產業集群優勢日益凸顯,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
其中,短短幾年時間,智能裝備制造業在恩平落地開花,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華麗轉身,奏響了“鏈式發展”交響曲,現已成為恩平市第一大新興產業、第三大支柱產業,產業集群效應日益凸顯,對恩平工業產值的貢獻率不斷提升。2021年,恩平市智能裝備產業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9億元,比2015年(1.68億元)增長906%;規模以上智能裝備企業穩定增長,由2015年2家增長至目前29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1家,廣東艾普升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博泰智能裝備(廣東)有限公司被評為廣東省專精特新企業。
產業鏈的完善,將進一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之間的默契度。無論是對企業個體發展,還是對整個產業發展,都意義重大。
江門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聚力壯大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其中包括高端數控機床產業,并提出要高水平建設恩平智能裝備產業園。江門市領導在恩平調研時強調,恩平工業園大槐集聚區要聚力發展高端數控機床產業集群,打造成為珠三角特色標桿園區。在各項政策利好和江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恩平智能裝備產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下一步,恩平市將全面落實江門市委“1+6+3”工作部署,推進“工業振興”“園區再造”工程,緊緊圍繞打造珠三角特色標桿園區,力爭“十四五”末大槐集聚區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超50億元、成功申報智能裝備特色產業園。